阅读,找回人类遗失的东西 ——记甲申讲坛三十七期《成长的记忆,走进孩子的心灵》主题讲座 3月31号(周一)下午15:00,在白楼二楼报告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著名金融学教授戴国强的妻子的秦文君老师对上海财经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成长的记忆,走进孩子的心灵》主题讲座。 出访回国不久的秦文君老师就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对中西方的幼儿教育展开分析。介绍了在西方的幼儿教育体制下,孩子们受到的是相对容易、松弛的教育。这些孩子们对每个人都很友善,但基本不会对更亲近的人有更一步的关怀,也就是在中国常说的“两肋插刀”的情怀。秦文君老师以西方幼教中的“幼时契约”为例,分析了这种情况,即每个小孩子会写下自己最不喜欢的事情,成为大家公共认可的契约,以此建立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由此秦文君老师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通过幽默的说起自己在学校角落刻下“我在这里读过书,我还会回来的。”的字句,讲到我国体制下孩子们共有的细腻的情感。在座的同学们也感受到中西方对于儿童这种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感性一理性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与学习借鉴的。 由自己的幼时记忆,秦文君老师将话题转到了自己从事了30余年的儿童文学工作上。她说到,儿童文学不仅是孩子们的课余读物,更有帮助人类找回自己遗失的东西的作用。秦文君老师进一步剖析了当下孩子们的心理。现在的小孩子大多不愿对家长敞开心扉,熟语运用“还行吧”等模棱两可的词语敷衍了事,而其实这些孩子是早熟、聪明、见多识广的。当下孩子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受新媒介影响较大,使得他们对阅读很难产生兴趣,而写作是需要内心有积累、有内涵的。秦文君老师提到自己的女儿曾经沉迷电视节目而写作文时只能想尽办法凑字数,而电视节目就是利用人们在接受信息上的弱点,推送思想简单、文本迎合、具有碎片性质的内容。故而秦文君老师开始通过各种有趣的方法鼓励女儿阅读,她也相信阅读能改变孩子。古人云:“静能生慧”。安静的阅读便能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形成理性的思维,而阅读又是写作之母,语言的缺失必然带来情感的缺失。对家长而言,在孩子幼小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的缺乏会使得孩子缺少个人体验,没有深度的阅读更会使孩子个人能量不足,对社会的负能量缺少抗体。 秦文君老师多次提到,阅读时一个人养成世界观的关键因素。每个人的心中,世界本来的样子只占三分,而你怎样去看待它占了七分。所谓文学即人学,阅读便能展现人的多元与厚度。孩子成长的过程难免经历困惑与黑暗,而儿童文学便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担着些痛苦。秦文君老师提到了她的偶像儿童文学巨匠马克吐温,讲到类似《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品能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欢快的阅读体验更是给予了他们内心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在讲座的结尾秦文君老师留给了财大学子这样的寄语:每个人看世界都是不同的,美是怜悯与仁慈,美是上帝留在人间的影子。感谢秦文君老师为财大学子带来了这样一场亲切、温暖的讲座。愿我们都能在阅读中发现美,在阅读中感受美! 陈曌煜 2013110756 信息学院 手机15221709269 |